马上注册,结交更多好友,享用更多功能,让你轻松玩转社区。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帐号?中文名注册
x
本帖最后由 大唐飞歌 于 2019-12-19 10:33 编辑
《光明》 郭凡摄
作者体会: 电力,是社会经济命脉,煤(燃料)是火电厂的命。如何在电力摄影中表现好燃料与电力、煤与人的关系;如何在平凡的工作现场,真实并艺术地表现现代电力工业的恢弘气势;如何歌颂电业员工的敬业精神,让我熟悉的电业人,出现在我的摄影作品中,这是我的心愿。作为一名电力摄影人,这也是我多年来苦苦追求的东西。 从摄影技术上看,我在《光明》一片中,主要运用了“愈小才愈大”、“暗中更见明”构图、用光原理和技巧。 电力工业题材摄影作品《光明》摄于2012年7月,拍摄地点是江苏南热发电公司煤场。是专为首届全国电力摄影大展创作的一幅室内环境人像作品。拍摄的主要对像是一名司机和他身后的装卸煤炭的堆取料机。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,就人像大小与环境比例来看,在创作中,我运用的是“愈小才愈大”创作构图原理。作品强调的是一种对比关系,通过大与小的视觉冲突,着力让其在作品中形成整幅作品“兴趣点”并定格为《光明》焦点。作品中的人所占面积很小,可这一个人的气场很强大。我的创作构思是他在这幅作品中所代表的是电业人整个群体。 为突出和强调作品中的这种大与小的冲突关系,更好地为歌颂光明,歌颂电业人,歌颂当代电力工业创意主旨服务,在后期处理过程中,我利用黑白环境彩色人物的手法,对人物进行二次突出——色彩突出。 用光(自然光),是这幅作品成与败的胜负手。熟悉电厂圆形煤场的人都知道,晴天白天情况下,整个煤场的光线是很暗的。巨大的煤场只有一个不大的门,煤场半圆形顶棚上,设计了一圈天长方形天窗用来采光。加上煤本身的“黑”吸收了很多的“光”,人刚进煤场的时候,眼睛适应一小会,才能看清楚远处的物体。 这一张照片的用光,主要来自圆形顶棚天窗。有经验的摄影朋友一定会有这样的体会,在一个黑暗的屋子里,从窗口射入的一束光,往往正是自己最在意的地方。也是照片最容易出彩的地方。“暗中更见明”说的正是这个道理。可在这里的问题是,煤场天棚太高,环境主体煤是100%全黑,大部分光线被黑色环境吸收了,来自煤场天棚的光柱“走”的不远,更不明显,肉眼几乎看不出来。我心里明白,即使“看不到”光柱,但天棚光是实实在在的放在那里。借助后期技术适当强化天棚光,是可以做到的。
|